● 一月 ●
1月網絡涉法謠言辟謠榜單共梳理、匯總12起熱點事件,圍繞謠言持續時間、傳播渠道、產生地域、類型以及辟謠平臺等維度綜合分析,并篩選兩起關注度較高、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研判,以期為網絡辟謠工作提供參考借鑒。
在內容方面,“蹭熱點”的網絡謠言多發。綜合比對謠言產生地域與謠言類型發現,1月以來,陜西西安等地疫情防控壓力較大,涉疫謠言多發,主要涉及地方防疫政策、確診人數、人員流調信息等。1月北京冬奧會籌備工作正在推進,相關涉冬奧會謠言亦隨之浮現,如造謠北京三里屯部分地區被封等。此外,涉政策措施類謠言引發輿論關注,如網傳“出臺《互聯網企業上市及投融資操作規范》”等,此類謠言往往貼合時事、民生等話題,傳播范圍相對較大,需加強巡查力度。
就謠言傳播渠道而言,微信、短視頻系謠言產生“主陣地”。其中,微信謠言主要流傳于社交群組、朋友圈、公眾號三個領域,5起謠言發源于聊天群,對此,部分網民擔憂官方辟謠同時披露相關聊天截圖可能泄露個人隱私,有關部門還需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誘發次生輿情;短視頻以抖音、快手兩大平臺為主,這類碎片化傳播的謠言更具吸睛效果與滲透力,為有關部門處置應對帶來挑戰。
從處置情況及效果來看,相關部門反應迅速,處置率達到五成??傮w來看,12起謠言中有9起在當日或次日被澄清,可見相關部門對網絡謠言高度重視,已建立高效的響應、追查、辟謠機制,其中網絡辟謠平臺、公安網警隊伍以及宣傳部門是網絡辟謠“主力軍”。6起謠言涉事人被依法處置,處置措施包括刑事拘留、行政拘留和罰款,還有一人被任職單位免職。相較于僅有辟謠澄清的通報,有處置結果的通報輿論認可度較高,個別案例盡管處置周期較長也不受影響,表明公眾更關注造謠傳謠行為能否付出法律代價。但是針對一些話題性較強的謠言,辟謠回應需要兼顧依法辦理和充分釋疑,如陜西咸陽男子發布“打疫苗后做核酸會陽性”言論被按照造謠罰款,引發輿論質疑后道歉糾錯;網傳河南鄲城將對“中高風險區返鄉人員一律先隔離再拘留”,涉事官員僅口頭回應稱“視頻經過剪輯,不真實”,因缺乏證據和細節而備受追問。
■ 典型案例分析
1、咸陽警方查獲涉疫謠言引發爭議 誠懇道歉問責平息輿情
1月18日,陜西咸陽市公安局官微“@咸陽公安”發布通報稱,17日,違法行為人李某某在微信群內發布“打完疫苗不能直接做核酸,否則就是陽性”等虛假信息,構成虛構事實擾亂公共秩序,由彬州警方給予500元處罰。文中附有當地微信群“豐裕村聯絡群”相關聊天截圖。通報發出后迅速引發網民質疑,相關話題沖上微博熱搜榜,不少網民關聯廣東、江蘇等地疾控部門關于疫苗接種48小時后再進行核酸檢測的提醒,認為李某某所述內容無誤,不應認定為謠言并作處罰。1月19日,“@咸陽公安”再次發布通報稱,警方啟動案件復核機制后認定李某某行為不構成違法,已撤銷對其作出行政處罰的決定,并向當事人賠禮道歉、退還罰款,同時對責任人啟動問責程序。對此,不少網民對公安機關知錯就改的態度表示認可,呼吁盡快落實追責工作?!癅大漠叔叔”等微博大V紛紛發聲,點贊警方彰顯責任擔當。
1月前后,陜西多地疫情反復,地方政府承擔較大的疫情防控壓力。在此背景下,基層公安機關對網絡涉疫信息加強巡視、快速反應在情理之中。但彬州警方對謠言定性不明確,咸陽市公安局作為上級主管部門審核不到位,即通過官方賬號發布通報,導致這起“烏龍”辟謠事件的發生。從輿情應對角度而言,當地警方面對輿論質疑時果斷回應,致歉、退罰、問責可謂“一氣呵成”,主動糾偏獲得輿論好評。這提示各地政法機關,一方面在重要時間節點,切忌對網絡謠言反應過度,應在秉持依法辦理原則的基礎上,綜合政策范圍、法理情理等因素分析考量,避免矯枉過正;另一方面,若辟謠工作引發爭議,有關部門還應做到實事求是,直面輿論關切,依法跟進處置,消弭輿論質疑。
2 、網傳河北武安交警雪天查酒駕致使車輛滑行人員受傷 媒體參與辟謠有助提升工作效果
1月25日起,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流傳有“大雪天邯鄲武安交警查酒駕致使車輛滑行數米,并造成人員受傷”的視頻。對此,河北武安公安交通警察大隊官微“@武安交警大隊”28日發文稱,1月23日,張某駕車行駛時,因雪天路滑與前方等待紅燈的趙某駕駛車輛發生碰撞。隨后雙方協商未果,張某駕車逃離現場時,與扒在車窗試圖阻止其逃離的趙某、袁某發生碰撞,致兩人受傷。當事人報警后,警方認定張某屬于醉酒駕駛,趙某未飲酒。目前,張某因涉嫌危險駕駛罪被刑事立案,所涉其他違法行為正在進一步偵辦中。文中還附有事發現場監控錄像及執法記錄儀部分細節。1月29日,《河北日報》官微“@河北日報”報道此事,并帶有微博話題“#交警查酒駕致使車輛滑行造成人員受傷系謠言#”,引發輿論關注,網民紛紛呼吁嚴懲造謠者。
總體而言,武安警方回應水平在線,不僅詳細闡明事發現場實際情況,還輔以視頻資料增加可信度,輿論認可度較高。由于警方未對網傳視頻作出明確定性,部分網民仍有疑問,對此當地媒體在報道此事時,將辟謠內容置于標題,引人注目。這種“官方還原事實,媒體澄清謠言”的方式不失為應對謠言的良策,既能避免職能部門因謠言定性、處罰爭議成為輿論矛頭指向,又能借助媒體影響力擴大受眾范圍,值得有關部門參考借鑒。
● 二月 ●
2月網絡涉法謠言辟謠榜單共梳理、匯總12起熱點事件,圍繞謠言持續時間、傳播渠道、產生地域、類型以及辟謠主題等維度綜合分析。法治網輿情中心從中篩選兩起關注度較高、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研判,以期為網絡辟謠工作提供參考借鑒。
就謠言內容而言,本月網絡謠言可謂緊貼“時事”。2月以來,俄烏沖突牽動輿論目光,相關謠言亦層出不窮,如“中國公民已從烏克蘭包機撤離為虛假視頻”等。此類謠言多為各種剪輯視頻拼湊,配以“掐頭去尾”的文字說明,極易誤導公眾。本月江蘇、深圳等地疫情防控形勢嚴峻,針對地方防疫政策的謠言多發,如“警方辟謠蘇E蘇B車輛一律遣返”等。另有部分造謠者揣測涉疫人員的活動軌跡,摻雜“桃色”猜想加工成謠言散播,如“網傳蘇州2號無癥狀感染者開房偷情”等。此類謠言不僅傳播廣泛,還可能困擾當事人正常工作生活,社會影響惡劣。此外,近期“江蘇豐縣生育八孩女子事件”震動輿論場,部分網民渲染“我們與小花梅只有一悶棍的距離”,使得一些與社會安全有關的謠言,如“河北桃城中學教師猥褻學生”“上海兩小孩小區內玩耍被搶走”“沈陽男子在地鐵上隨意扎人”等甚囂塵上,此類謠言衍生的管控熱度、政府部門包庇不作為等討論對公信力造成的破壞不容忽視。
傳播渠道方面,微信、微博、短視頻平臺仍是謠言主要“策源地”?!熬W傳北京變相強制學生打疫苗”一事在傳播過程中,網易號、騰訊號等自媒體平臺積極轉載擴散,系本月新增謠言傳播渠道。自媒體在轉引相關不實信息時,多通過標題凸顯矛盾、吸睛情節,正文部分則同質化嚴重,謠言傳播、滲透能力相比抖音、微博等平臺較弱。
從辟謠情況來看,12起謠言僅有4起在一日內被澄清,辟謠速度較上月有所下降?!熬W傳河北桃城中學教師猥褻學生”“柬埔寨‘血奴’案”兩起謠言由于情節復雜、調查流程較長等因素,辟謠時長超過10日。3起謠言辟謠效果不佳,“柬埔寨‘血奴’案”由柬埔寨警方公布,網絡仍有不信任聲音,加上自媒體挖掘案件疑點,引發持續追問,輿情并未平息;北京市教委辟謠變相強制學生打疫苗后,不少網民留言反映辟謠內容與事實情況不符,校方硬性規定學生打疫苗后方可入校等。
■ 典型案例分析
1、河北衡水公安回應“桃城中學教師猥褻學生”謠言 提示敏感輿情需防范視頻造假
2月9日,一自稱河北衡水桃城中學學生的抖音用戶“XINt”發文稱,該校存在違規組織考試、老師體罰或言語侮辱學生等問題,引發網民持續關注。2月16日起,該校初中部教師猥褻女學生的爆料迅速發酵,界面新聞等網絡媒體跟進報道,推高輿情熱度。2月17日,桃城區委區政府成立聯合調查組進駐桃城中學。此后,大量爆料信息涌現輿論場,如網民發布傷口照片控訴是桃城中學老師毆打所致、貴州水城一小學教師毆打學生的視頻被冒充為桃城中學、網傳桃城中學拿出1.8億壓熱搜等,輿論憤慨情緒被層層推高。
2月21日,衡水市公安局桃城分局官微發布調查通報稱,桃城中學一學生因被該校教師許某訓責心存不滿,發布許某猥褻他人的謠言;甘肅網民仇某飛借此賺取流量,編造“猥褻”的聊天記錄;一名未成年人受不實言論誤導,剪輯制作不實視頻并配以“桃城中學”等文字發布。公安機關調查后未發現許某存在猥褻行為,目前,警方以涉嫌編造、故意傳播虛假信息罪對仇某飛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對兩名未成年人進行批評教育。2月22日,衡水市桃城區委宣傳部“@桃城融媒”就該校存在的懲戒失當、落實“雙減”政策不到位等教學管理問題再度進行通報,輿情至此平息。
在網傳信息中,該事件同時擊中“教師猥褻學生”“學生在校死亡”等輿論痛點,導致碎片化信息迅速擴散并升級為社會性輿情。從當地警方辟謠通報來看,公安機關事無巨細地闡明謠言溯源、事實真相、責任人懲處等輿論關切,表現出較高的輿情應對技巧。需要注意的是,在成都某中學生校內墜亡等涉校輿情中,均出現通過拼湊嫁接視頻、圖片造謠的現象,部分事件還輔以“家長控訴”“學生爆料”等煽動性文字,增加了謠言“真實性”與網民的傳播熱情。此類虛假信息不僅容易煽動輿論情緒,加碼應對難度,還可能將輿情風險由線上導向線下,提示有關部門需加強網絡巡視,及時予以辟謠澄清,阻斷不良炒作勢頭。
02、女子惡意杜撰在沈陽地鐵被扎針經歷獲刑拘 警方實體工作、輿情應對有序得當
2月27日,網民“小紅薯621F03B0”在社交平臺“小紅書”發帖,自稱在遼寧沈陽乘坐地鐵時被陌生男子用沾有體液的鋼釘扎手。事后,該男子表示因相親不成覺得女孩拜金,遂伺機教訓女性。警方介入后,民警草率處理案件并要求該女子刪除社交媒體上的文案,否則不予結案。2月27日,微博網民“@誹翠磨孤湯”轉引相關信息,輿情迅速升溫,網民聲討涉事男性之余,還質疑警方處置不力。3月1日,沈陽市公安局官微發布警情通報稱,經核查該市無類似案件或警情。通報指出,2月26日,發帖人陳某某為吸引粉絲、便于今后在網上售賣商品掙錢,在乘坐地鐵不慎將手劃傷后惡意杜撰虛假信息在網絡傳播。目前,警方以涉嫌尋釁滋事罪將陳某某刑拘,案件正在進一步辦理中。輿論風向至此迅速扭轉,網民紛紛指責陳某某為牟私利無端造謠,呼吁依法從重嚴懲。
近年來,性別對立、警民沖突、地域矛盾等話題在輿論場易燃易爆,而在江蘇“豐縣生育八孩女子”事件影響下,網絡輿論對社會安全領域的性別話題敏感應激,因此更容易產生對受害者的共情和對警方工作的不滿。對此,沈陽警方線下及時對當事人作出調查和刑事處罰,線上第一時間發布通報闡明事件原委,做到實體工作、輿情應對“雙閉環”,有力對沖輿論質疑。各地政法機關在應對此類主觀惡性較大、社會影響負面的造謠傳謠案件時,需及時亮劍,依法快辦快訴,借助典型個案形成社會震懾效應。
● 三月 ●
3月網絡涉法謠言辟謠榜單共梳理、匯總12起熱點事件,圍繞謠言持續時間、傳播渠道、產生地域、類型以及辟謠平臺等維度綜合分析,篩選兩起關注度較高、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研判,以期為網絡辟謠工作提供參考借鑒。
從謠言內容來看,本月上海、江蘇、浙江等地疫情防控形勢牽動輿論目光,涉疫謠言隨之涌現。其中,上海作為疫情“重災區”,謠言類型多樣:有編造防疫政策的謠言,如“上海封城”等;有針對防疫人員、物資的謠言,如“核酸和抗原采樣棉簽有致癌物”等。在全國防疫形勢不斷趨緊的背景下,“某區域內半夜大面積消殺”這類影響范圍廣、危害性高的涉疫謠言不僅擴散極快,還“改頭換面”多次傳播,相關部門既要及時予以澄清,也需倒查謠言源頭成因,依法嚴懲謠言背后的違法犯罪行為,保障和維護防疫大局。3月,東航MU5735航空器飛行事故震動輿論場,蹭熱度、消費死難者的謠言流傳網絡,受到輿論一致譴責。有關部門辟謠及時,社會反響良好。本月俄烏沖突持續發酵,網傳兩名中國留學生在烏克蘭遭炮擊身亡一事受到輿論關注。值得注意的是,該謠言系烏克蘭媒體“OBOZREVATEL”發布,在復雜的國際地緣政治下,需警惕境外媒體將不實信息倒灌國內,影響網絡輿論場穩定。
謠言傳播渠道方面,本月有五成的涉疫謠言通過微信社交群組、朋友圈傳播。由于封閉隔離期間居民信息溝通不暢,微信成為信息傳播主要載體,也為謠言傳播埋下隱患。這提示有關部門應根據大環境動態調整網絡謠言巡查策略,針對謠言多發領域加強輿情監測力度,全力封堵謠言滋生空間。
就辟謠效果而言,12起謠言有10起在48小時內被澄清,辟謠效率及輿論認可度較高。值得注意的是,上海防疫過程中物資保供工作頻繁在網上引發爭議,有關部門在廓清部分涉疫謠言時,不少網民因不滿當地防疫工作,進而留言質疑辟謠真實性。疫情防控期間,防疫全局工作將影響政府部門對謠言的辟謠效果和輿論認可度,隨著全國多地疫情防控形勢升級,有關部門還需引以為鑒,做到實體工作和輿論引導雙管齊下。
......
(全文閱讀請參見《政法輿情》2022年第5、8、11期)
來源:《政法輿情》2022年第5、8、11期
作者:法治網輿情中心輿情分析師 于夢妍
編輯:彭曉月 李思彤
獨家原創作品 轉載或引用請注明來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