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網首頁>>
“全民反詐在行動”宣傳月活動效果分析
發布時間:2022-07-12 10:33 星期二
來源:法治網輿情中心

編者按:為持續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深入推進反詐宣傳工作,5月10日,中央宣傳部、公安部聯合啟動“全民反詐在行動”集中宣傳月活動。在此次“反詐宣傳月”中,公安機關及相關政法部門通過不斷創新和嘗試,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利用現有傳播路徑,在宣傳維度上不斷延展、縱深宣傳觸角,將反詐觀念更深入地觸達群眾日常生活。綜合來看,頻頻“出圈”的反詐宣傳已經成為各大平臺的熱點內容,是打擊詐騙鏈條中的關鍵環節。但是,隨著宣傳戰線的拉長,反詐宣傳也面臨形式大于內容、公眾接受倦怠等問題,逐漸陷入“瓶頸期”。法治網輿情中心通過對此次宣傳月活動效果進行總結復盤,提出工作建議,助力反詐宣傳走出“舒適圈”,持續提升反詐宣傳工作成效。


“反詐宣傳月”呈現五點新特征




1. 樹立典型人物凝聚宣傳輸出點


當前的反詐宣傳工作,有些是在內容上發力,有些則是通過凸顯某個具體的人物或團隊與受眾實現“對話”,拉近彼此距離,在政法機關和公眾之間搭建緩沖區,推平宣傳阻力。這種樹立典型形象的方式在短視頻平臺較為常見,例如近期在抖音走紅的山東東營市利津派出所劉警官,就是作為單位的“形象代言人”與網民直接對話,打破網民在面對反詐宣傳時的心理阻隔。還有一些典型人物已呈現“IP化”,例如“警花說”是杭州一家傳媒公司運營的公益性質的普法工作室,匯集全國30余位“警花”,借助女警形象疏通警民溝通渠道,目前全網粉絲量累計超2000萬,在抖音、快手等平臺均是正能量頭部賬號。這種長期運營的團隊形象在日常宣傳中已經積攢了良好的口碑,成為警方掌握的傳播資源,當進入全民反詐的宣傳周期時,將其進行過渡和嵌入,自然而富有人情味的風格也得以延續,更容易取得“出圈”的宣傳效果。


2. 借力影視綜藝觸達目標受眾


當下,影視劇綜藝可以說是受眾較為廣泛的一種內容形式,因此成為反詐宣傳的重要陣地。在“反詐宣傳月”期間,有不少案例通過“搭車”時下熱播的綜藝和電視劇進行宣傳,如網絡電視劇《重生之門》中出現電信詐騙案情節,“@中國警察網”借機“蹭熱點”開展反詐宣傳;綜藝節目《王牌對王牌》專門設計反詐游戲環節,讓反詐內容有趣味性,在綜藝效果上實現“雙贏”。除此之外,反詐宣傳還瞄準了“脫口秀愛好者”這一群體,上海市公安局民警周杰就登上了脫口秀的舞臺,用“抖包袱”“講段子”的方式分享日常工作經歷,揭開反詐民警平凡有趣的一面??梢钥闯?,這種借力宣傳的方式已從最初較為“割裂”的“硬植入”逐漸過渡到一個更具有融合度的自然狀態,核心變化就在于不斷豐富反詐宣傳內核,提升用戶新鮮感,精準對標年輕人群體,持續擴充可觸達人群邊界。


3. 跨系統聯動擴大宣傳聲量


本次“反詐宣傳月”期間,宣傳部門不局限于公安機關及相關政法部門,還倡導更多部門和人員加入進來,形成強大的反詐聲勢。所以,在這一階段的反詐宣傳中,跨系統聯動的特點同樣尤為突出。例如中宣部、公安部作為發起部門,聯合工信部、中國人民銀行、教育部、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等部門,發揮各自的職能優勢,向大學生、老年人等重點群體開展反詐教育活動,持續掀起宣傳熱潮。除了官方內部的聯動,官方與商業平臺也達成深度合作,并且顯現了互聯網資源加持之下,反詐宣傳所能釋放的新的能量和火花。微博平臺針對此次活動配套了完整的策劃方案,前期號召平臺的“耄耋博主”加入反詐陣營,配合公安部4月份部署的“整治養老詐騙專項活動”;中期聯合媒體、校園、衛生健康等多領域大V通過議題設置和連麥方式參與到“全民反詐宣傳月”活動中,將養老詐騙議題上升到全民反詐范疇;最后根據網民對優秀反詐作品的投票情況,打造線上反詐知識手冊,與廣大網民共享反詐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由官方單一宣傳向全民共同參與進程的推進。


4. 真實案例“現身說法”強化警示意義


此次集中宣傳活動除了在形式上追求多樣化之外,作為宣傳內核的諸多真實案例發揮出直擊人心的效果。例如,“杭州孫女士在卸載國家反詐中心App后險被騙2500萬”一事討論度較高,此案的戲劇性讓不少網民驚嘆于國家反詐力量的強大,能夠及時幫助群眾避免遭遇財產損失。此外,《法治日報》報道“朱國華集資詐騙18.74億被判無期徒刑”一案,也傳達出國家打擊詐騙行為的堅定決心。這兩個案例給網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構成震懾力上發揮了效果。除此之外,福州公安、濟南公安則是力圖以“真實感”取勝,他們在新媒體平臺發布抓捕現場視頻,相關視頻收藏轉發均過萬,從第一視角帶領網民深入打擊詐騙團伙一線,讓他們直觀地感受到警方的實干實效,獲得輿論一致稱贊。


5. 試水“跨界”宣傳豐富線下場景


各地宣傳部門不但在線上營造濃厚的反詐氛圍,還通過策劃各類線下宣傳活動,針對不同人群宣傳反詐知識。例如在反詐宣傳月期間,全國首個“藍馬甲校園沉浸式反詐防騙互動展”落地安徽大學,該展覽采用與詐騙劇情配套的場景、道具、音視頻等設計,相當于搭建了一個大型的“劇本殺”場景,學生通過劇本線索和推理逐步破解多個“套路”騙局,既結合了時下年輕人喜歡的休閑娛樂活動,激發參與興趣,又通過沉浸化的體驗方式,讓學生對詐騙犯罪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除此之外,寧波公安局還大膽開辦“警務站咖啡店”,在咖啡店鋪內部布置大量反詐元素,讓公眾在閑暇之余接受反詐知識??梢哉f,這樣的“跨界”宣傳巧妙地將官方科普與日常生活無縫對接,有效解決了線下傳播缺乏互動性和參與感的問題。




宣傳工作建議



自5月10日“全民反詐在行動”集中宣傳月活動正式啟動以來,公安、平臺與媒體等多主體集中發力,在宣傳形式和內容上不斷深化和創新,形成線上線下全覆蓋的宣傳格局。法治網輿情中心通過梳理統計發現,截至6月2日,短短20余天,有近20個反詐相關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在抖音、快手兩大短視頻平臺,“#全民反詐在行動#”話題下視頻作品千余條,總播放量超6億。反詐宣傳的熱潮再次掀起,全民反詐的氛圍也愈發濃厚。




但不可忽視的是,隨著反詐宣傳工作日益深入和常態化,一些問題也逐漸顯現。比如,雖然反詐宣傳形式日益豐富,但宣傳內容同質化、系統性不強等問題影響了宣傳效果;個別宣傳主體輿情意識不足,宣傳尺度把握不當,反使自身卷入輿情旋渦。此外,反詐宣傳工作的常態化開展,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全民反詐意識,但群眾也逐漸進入倦怠期,如何調動群眾積極性、發揮群眾智慧,成為下一階段反詐宣傳面臨的新挑戰。對此,法治網輿情中心提出以下四點建議,供相關部門參考。




1. 兼顧形式與內容 切忌顧此失彼


自集中開展反詐宣傳工作以來,豐富的媒介形式成為有關部門開展線上宣傳工作的重要的“武器”。宣傳部門積極利用圖文、視頻、直播等形式,推出反詐漫畫、MV、情景劇等多類型作品,大大提升了反詐宣傳內容的趣味性,調動了全民反詐的熱情。但與豐富形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略顯單薄的宣傳內容。海量的反詐宣傳作品所涉及的內容往往可以歸為以下幾類:常見的詐騙方式介紹、典型的詐騙案例解讀以及國家反詐中心APP的安裝和使用。由于宣傳內容的同質化,反詐宣傳賬號之間的特性和區分度也不夠鮮明,使得當前反詐宣傳工作呈現形式大于內容的整體特征。這提示宣傳部門需不斷豐富、深化反詐宣傳內容,如適度披露警方破獲詐騙案過程、及時更新新型詐騙犯罪類型等,真正做到反詐形式與內容的共同進步,切實提升宣傳效果。




2. 增強系統策劃 打造宣傳矩陣


目前,反詐宣傳工作主要由各級公安機關開展,相關工作主體層級豐富,數量龐大,且各宣傳主體往往獨立開展相關工作,相互之間聯系及合作較少,這也導致當下反詐宣傳工作暴露出內容繁雜細碎且缺乏系統性的問題。對比之下,在“國家反詐中心App”發布階段,各級公安部門圍繞該App開展集中宣傳,主題明確、內容突出,形成較強聲勢,切實帶動群眾對反詐App的下載和使用,實現良好宣傳效果。由此可見,系統性策劃工作對提升反詐宣傳效果尤為重要。對此,公安部等相關部門可積極發揮統籌協調和全局領導的作用,對全國反詐宣傳工作進行部署,如定期設定宣傳主題、不定期開展特色活動等,保證多樣性,避免同質化。此外,各省級公安機關可對本省份反詐宣傳賬號進行統計與規劃,注重區分各賬號特征,加強賬號之間的聯系與合作,打造特點鮮明且互為補充的反詐宣傳矩陣,實現“1+1>2”的效果。




3. 把握宣傳尺度 避免踏入“雷區”


部分公安機關為提升常規宣傳效果,對慣用的傳統宣傳方式進行升級創新,常見的橫幅標語也被“玩”出了新花樣,諸如“一居民因網購被騙4萬元”“一居民被微信上假冒的書記騙去88000元”等通俗易懂但醒目直觀的標語得到群眾認可。但是,一些“花式”宣傳因尺度不當而引發爭議的情況也時有發生。近日,重慶城口縣一小區“XXX居民先生在晚上約炮被騙20893元”的橫幅引起網民熱議,而此前“某小區住戶約炮被詐騙28萬元”“金某在鎮前路某賓館因網絡招嫖被騙991元”等類似橫幅也曾惹出輿論爭議。部分網民質疑相關宣傳有暴露他人隱私之嫌,也有網民認為“約炮”等字眼用詞低俗,容易給未成年人帶來潛在的負面影響。這提示宣傳部門提高輿情意識,考慮受眾情緒,規范宣傳用語,把握宣傳尺度。此外,相關部門在介紹反詐案例時需要注重保護受害者隱私,避免因過度追求新奇樣式而損害官方形象,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4. 發動群眾力量 推動全民反詐


目前,公安部門對詐騙犯罪開展持續打擊和多輪反詐宣傳工作,顯著地提升了群眾的防騙意識和識騙能力。但隨著詐騙犯罪手段不斷翻新,群眾防騙意識卻逐漸進入倦怠期,如何深化反詐宣傳工作,突破反詐宣傳瓶頸,調動群眾積極性,發動群眾力量成為后續反詐宣傳工作的一大難點。中宣部、公安部在組織此次“全民反詐在行動”集中宣傳月時也著重強調要“發動群眾力量、匯聚群眾智慧”,但目前的反詐宣傳工作仍以各官方部門為主要載體,群眾參與性仍有較大增長空間。對此,相關部門可充分發動志愿者、網格員以及社區工作人員力量,加強對相關人員教育培訓,并鼓勵他們面向群眾進行反詐知識普及,從而將這些與群眾較為熟識的基層力量發展成為帶動群眾的“排頭兵”,不斷提升反詐宣傳工作的社會貼近性和接受度。與此同時,基層部門還可聯合社區定期組織新型反詐宣傳活動,轉變群眾身份,使群眾從“學習者”變為“授課者”,充分調動他們的參與熱情,營造全民反詐、全社會反詐的濃厚氛圍。





來源:《政法輿情》2022年第18期


作者:法治網輿情中心輿情分析師 靳雪林 任靜


編輯:彭曉月 李思彤


獨家原創作品 轉載或引用請注明來源及作者



責任編輯:劉音
中文字幕av无码无卡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