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網首頁>>
輿論引導如何發揮專家作用
發布時間:2022-07-22 15:13 星期五
來源:法治網輿情中心

編者按:近期,“建議專家不要建議”沖上熱搜,一些專家的觀點引起網民群嘲,導致整個專家群體的形象受到沖擊。專家作為輿論引導工作的重要一環,在當下網民話語權上升、專家權威減弱的輿論生態中,政法機關如何在熱點輿情引導時發揮權威作用、用好專業聲音,值得引起關注和思考。



輿情事件


1.“建議專家不要建議”兩上熱搜引關注


5月18日,財聯社與騰訊財經聯合制作《多財多議》首期欄目,邀請多名專家聚焦當下最熱“買房”話題。5月19日,“@老板聯播”發布相關內容和視頻,并設置話題“#專家不建議年輕人掏空六個錢包湊首付#”“#專家稱買房比租房劃算#”“#專家稱今年6到10月是購房好時機#”,很快引發網民熱議,三個話題閱讀量累計超過10億,相繼登上微博熱搜榜前十位。評論區中,不少網民調侃“去跟房東說,你去跟中介說,你去跟教育局說”“建議房子不要賣那么貴”“建議專家統一一下口徑”。在一片吐槽聲中,有網民不滿專家表述矛盾之處,評論稱“建議得很好,下次不要再建議了”,一小時后話題“#建議專家不要建議#”成為微博熱搜頭條。


5月24日,“@荔枝新聞”報道空氣炸鍋負面作用時,設置話題稱“#專家不建議多用空氣炸鍋#”“#空氣炸鍋做菜不一定健康#”,相關說法遭到網民反駁,“#專家不建議多用空氣炸鍋#”上熱搜后不久,“#建議專家不要建議#”這一話題再度被推上熱搜榜首位。在評論區中,多數網民表達對專家建議的批評與對其能力水平的質疑,還有網民表示希望專家能提供更加可行有用的建議。


2. 輿論熱議“年輕人為什么反感專家建議”


一周之內,“#建議專家不要建議#”連續兩次沖上熱搜榜,這一現象引起媒體關注。據DT財經分析,吃飯、喝水作為最貼近普通人生活的話題,也是專家們提建議最多的領域,而在具有人群針對性的專家建議中,女性和年輕人格外受到關照。該文章稱,從“建議專家不要建議”的熱議來看,越來越多年輕人也開始反感所謂的“專家建議”,其中專家建議自相矛盾和不接地氣,是年輕人反感的原因之一?!癅新浪熱點”轉發該文章時設置微博話題“#年輕人為什么反感專家建議#”,閱讀量超3億。相關熱議中除了網民的調侃、嘲諷之外,“@普法達人張三”“@趙脫俗”等微博大V還關注到媒體在話題傳播過程中起到的負面作用,建議媒體應該有正確報道方式。


多家主流媒體就該現象發表評論文章,多集中在解釋分析方面。如光明網評論表示,“建議專家不要建議”的建議背后,實則是人們期待這些擁有公共關注度的專家,發表一些切合實際的言論,能夠影響到政策環境,對改善自己生活有所幫助?!豆と巳請蟆吩u論文章稱,“建議專家不要建議”,一方面表達了人們對一些專家建議的不滿意、不服氣,對其能力和水平的質疑;另一方面反映了人們對專業、科學、嚴謹的高質量專家建議的渴盼,對專家建議有指導性、權威性,能夠真正為人們解疑釋惑、指點迷津的期待?!缎氯A日報》評論文章則建議,維護提升專家的權威性、公信力,也需要在學術誠信方面建立制度構架,通過同行監督、學術評議等,對少數極端、荒誕的言論進行追懲。


■ 輿情解析


網民為什么如此反感“專家意見”,媒體分析從專家意見內容等不同層面解答這個問題,但從輿情發生和發展角度來說,網民反感專家建議,背后是網民話語權與專家權威的角力,本質上反映了網民話語權上升和專家話語權下降這一變化過程。在當前的網絡語境中,輿論對專家的態度由尊崇到調侃,主要源于專家本身的角色與作用的轉變以及傳播環境的影響。


1.“專家”群體擴大及負面新聞多發稀釋專業度


在一般輿論認知中,專家是指在學術、技藝等方面有專門技能或專業知識全面的人,或是特別精通某一學科或某項技藝的有較高造詣的專業人士。但隨著自媒體興起和垂直領域的深度細分,各領域內的權威角色不斷被豐富,專業群體的外延也在不斷擴大,他們在傳播過程中被媒體和輿論賦予“專家”的稱呼,包括一些網絡大V也被納入專家群體。這類專家并非如學者、教授那樣需要跨越諸多門檻、獲得眾多頭銜,導致他們的專業能力與傳統意義上的專家相比,仍有一些“不夠專業”的地方,進而引起輿論批評。此外,在傳統權威方面,近年來曝出知名教授抄襲剽竊、買賣論文、虛假研究等學術造假現象,甚至不斷有高校教師被曝性侵等違法行為,部分專家的人品問題也會令公眾對他們的專業性產生懷疑。


2. 奇葩觀點的集聚效應削弱權威度


近段時間以來,專家建議頻頻在網上引起群嘲,主要原因還是在于部分專家言論突破公眾認知,因此遭到網民嗆聲。隨著這些案例的關注度持續上升,大量網民圍觀并吐槽奇葩觀點,最終形成網民一致反對專家的輿論現象,即產生“集聚效應”,導致整個專家群體的權威度被消解。例如日前某經濟學家談論“靈活就業”時建議“把閑置的房子租出去,用私家車拉活”,“買房”和“不買房”這樣互相矛盾的專家建議并列出現在熱搜榜上,評論區中“不接地氣”“何不食肉糜”“站著說話不腰疼”等吐槽最為常見。媒體調查顯示,專家提建議最多的領域是吃飯、喝水這類日常生活,但對網民尤其是對時政與社會議題興趣濃厚的年輕網民來說,他們更期望專家能夠在嚴肅話題或社會問題上給出解釋或者建議,而不是指導他們過什么樣的生活。此外,網絡集聚效應也會放大網民對專家的非理性聲音,滋生反專家、反權威的“網絡狂歡”,進一步營造出“專家無用”的輿論氛圍。


3.“標題黨”與“偽專家”意見泛濫降低信任度


在社交媒體和短視頻流行的當下,突出專家觀點的簡短凝練的標題,是能夠引起快速傳播的關鍵要素。因此在新媒體傳播過程中,專家觀點多表現為“專家如何如何”的標題句式,除了“專家建議”,還有“專家稱”“專家認為”等。以新浪微博話題為例,帶有“專家建議”的熱搜詞條,2020年以來有37條,以“專家”為關鍵詞的則有521條。因此,對于網民來說,不管哪個領域、哪種級別的專家在發聲,他們都是一個整體。


但當輿論痛恨的“標題黨”現象與“偽專家”意見疊加時,網絡謠言、蹭炒熱點等亂象逐漸拉低了公眾對專家權威的信任度。一方面,部分媒體或自媒體為了快速吸引網民眼球,故意將專家言論進行二次加工處理,并將其觀點中帶有爭議性、具有轟動效果的內容進行強調突出,導致脫離上下文語境的只言片語在網上傳播,給公眾留下“不切實際”“奇葩”的印象。另一方面,有些鬧得沸沸揚揚的觀點其實并非出自專家之口,而是某些賬號拼接編造的網絡信息,在傳播過程中被部分輿論以“專家建議”的名義進行轉發。如“#專家不建議多用空氣炸鍋#”話題引發爭議后,涉事專家表示并未接受過相關媒體采訪。如此故意制造噱頭和爭議的行為,很容易將輿論的不滿引向專家群體,令輿論對專家產生不信任感,因此也就能夠理解為何大量網民建議專家“實名制發聲”。


■ 輿情建議


需要指出的是,輿論場上這種排斥專家建議的潮流,并不同于“反智主義”思潮,網民也并非拒絕科學和理性,那些真正積極有意義的建議不僅會獲得網民認同,還能得到主動的傳播。由此可見,和諧有序的輿論場應當是專家觀點與公共討論相向而行,形成良性互動的局面。熱點事件的輿論引導工作同理,政法機關常常需要引入權威專家角色,作為引導網絡輿論的重要助力。那么在現實工作中,專家引導輿論如何開展?如何規避風險?


1. 專家引導輿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專家是政府和輿論在進行互動過程中重要的一環,他們能夠同時起到輿論監督和釋疑解惑作用,有效彌合公眾與政府之間的裂痕,修復信任關系。在熱點輿情中,由于處置不當、引導不力或是做法不妥,導致網民情緒常常表現為非理性特征,很容易對帶有官方背景或標簽的引導工作產生抵觸情緒。此時,作為與當事人和責任主體均無利益關系的專家,既具有專業知識,又具有客觀性,由他們對公眾關切的重要問題進行闡述或解釋,有利于獲得輿論認可,提升引導效果。


2. 適合引入專家引導的幾類情形


從流程上看,專家引導可以分為輿情前期、輿情中期、輿情后期三個階段,官方在不同的階段可以相對應地引入不同領域專家。輿情前期需要輿情行業的專家準確研判風險點,如官方在信息發布前可以邀請專家進行會商,推斷官方發布可能對輿情走勢產生的影響;輿情中期一般是輿情發酵比較迅猛的時候,輿論多聚焦性質、定性等問題,很容易產生誤讀,涉事部門一旦深陷輿情,無論說什么做什么都可能引起追打,這時候可以考慮通過業內專家釋放關鍵細節,提前在輿論場上進行鋪墊;輿情后期,部分網民仍有不理解或者不滿意之處,或是被惡意引導而輕信謠言,官方可以協調相關領域專家對網民疑點集中的地方做出釋疑。


從內容上看,專家引導可以聚焦兩類輿情領域:一是針對重大案件的普法釋法。重大案件的社會關注度高,司法流程、判罰依據等環節都可能引起輿論的嚴格審視,這類案件的網絡討論既可能非常專業理性,也可能謠言叢生,對此需要專家及時展開普法釋法。如張志超案15年后再審改判無罪,多名法學專家通過央視新聞解讀疑點、還原始末,并對其中的認罪標準、司法流程等環節進行解讀,闡明重大冤假錯案改判的依據和意義,取得良好的輿論引導效果。二是針對法律專業問題的答疑解惑。對于一些突發案事件,官方處置比較快,輿情回應工作也很及時,輿論討論焦點多集中在法律專業問題,比如傷情鑒定、定罪量刑標準等問題,需要相關領域專家作進一步解釋,以此輔助處置部門的實體工作。此前“一聞就暈”的迷藥曾在網上引起網民恐慌情緒,相關專家麻醉醫師和法律博主多次作出科普解釋,有助于將網民討論引入理性科學的框架內。


3. 專家引導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三點問題


一是專家專業要“對口”。處置部門在引入專家角色時,需要針對案事件性質以及輿情態勢作出篩選,以便明確在不同環節和情境下引入適當的專家。法學學者、專業律師、行業意見領袖、辦案人員等等都可以發揮專家引導作用。處置部門切忌在討論嚴肅法律議題的時候引用非專業領域人士。


二是專家觀點要“對癥”。專家觀點要契合輿論關切焦點,有針對性地解釋,不能答非所問,也不能專業術語太多,讓公眾看不懂,否則引起自說自話、不接地氣的質疑,反而會沖淡引導效果。


三是媒體傳播要“對路”。為避免出現“標題黨”問題,相關部門在進行專家引導工作時,還需規范媒體傳播,及時發現那些故意放大夸張獵奇成分、斷章取義或二次加工的報道問題,以免造成信息缺漏或歧義傳播,加深網民對專家的偏見。







來源:《政法輿情》2022年第19期

作者:法治網輿情中心輿情分析師 彭曉月

編輯:彭曉月 李思彤

獨家原創作品 轉載或引用請注明來源及作者


責任編輯:劉音
中文字幕av无码无卡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