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鄉村振興促進法執法檢查組在江蘇天豐種業有限公司開展執法檢查。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蒲曉磊
“如果我們國家的水稻都能長成這樣,糧食安全就能得到更好保障,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也會更加順利?!?月15日,在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溧水植物科學基地,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吉炳軒看著一望無垠的稻田感慨道。
位于該基地的糧食所水稻育種試驗示范區,近年來育成了16個優良食味水稻系列新品種,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累計推廣面積超過6000萬畝,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7月11日至15日,吉炳軒率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在江蘇開展鄉村振興促進法執法檢查。檢查組先后來到淮安、宿遷、揚州、南京等地,在新型農村社區、種業公司、農業產業園等場所,重點檢查了糧食安全、鄉村產業發展、農民收入、人才隊伍建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內容。
吉炳軒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村工作中最大的事情。要統籌兼顧全面發展,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抓好糧食生產、農村產業等重點工作。要認真貫徹實施鄉村振興促進法,依法推進鄉村振興目標和任務能夠落地見效。
抓好糧食生產仍然是頭等大事
“鄉村振興,要做好土地的文章?!?/p>
“一年生產多少種子?銷售額多少?以后的生產目標確定了嗎?有哪些困難?”
“抗倒伏、抗蟲害、產量高,這幾個要素都要具備,不能有明顯的短板?!?/p>
……
檢查組每到一處,都會關心糧食安全問題。
7月15日,江蘇省省長許昆林匯報江蘇省貫徹實施鄉村振興促進法情況時,列出了這樣一組數據——今年夏糧實現面積、單產、總產“三增”,總產280.1億斤、增收3.9億斤,完成秋糧種植面積4465萬畝、增加16萬畝。
為堅決守牢糧食安全底線,江蘇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出臺《地方黨委和政府領導班子及其成員糧食安全責任制規定的實施辦法》《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增強我省糧食收儲保供能力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打好保障糧食安全的“組合拳”。
與此同時,江蘇聚焦種子和耕地兩個要害,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一方面,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6148萬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基本農田“非糧化”。另一方面,加快推進種業振興,出臺江蘇省種業行動實施方案及推進舉措,建立種業振興“揭榜掛帥”、重大品種協作攻關、種業創新后補助等機制,推動種質資源六大保存和創新利用中心提檔升級,助力打贏種業翻身仗。
對于江蘇在糧食安全方面的工作,檢查組給予了充分肯定。
吉炳軒說,依法促進鄉村振興,要高度重視糧食生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做好很多工作,但抓好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人民吃飽飯、吃好飯仍是頭等大事,必須首先抓好,“江淮平原是我國糧食優質產區,一定要看護好、耕種好,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產業興旺讓農民就近增收致富
位于宿遷市宿城區古黃河國家農業公園規劃區內的王官集現代休閑農業產業園,已落戶蝴蝶蘭大世界等9個項目。
“這個品種叫甜格格,花瓣色澤鮮艷,花瓣整體呈黃色,花心玫紅色,對比強烈,是我們這里賣得特別好的一種……”一位主播在手機屏幕前介紹。
7月12日,檢查組一行來到王官集現代休閑農業產業園時,看到有不少主播在手機前賣蝴蝶蘭。王官集現代休閑農業產業園負責人介紹說,直播帶貨已成為該產業園蝴蝶蘭銷售的一種重要方式,“昨天30分鐘賣了4萬元,直播帶貨是一種雙贏模式,主播幫我們擴大銷量,他們自己也能賺錢”。
王官集現代休閑農業產業園的多個項目采用“龍頭企業+基地+農戶”模式,部分溫室大棚采用企業和經營主體(農戶)聯營的方式,由企業統一提供溫室大棚、統一提供種苗、統一提供技術、統一管理、統一銷售,利潤按照四六分成,每個經營主體(農戶)每畝每年可收益5萬元以上,帶動村集體每年增收150余萬元,帶動就業650余人,實現強村富民,助力鄉村振興。
這樣的場景,在江蘇并不少見。在檢查過程中,檢查組多次感受到產業興旺發揮的重要作用。
許昆林說,江蘇全力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打造8個千億元級優勢特色產業,全省10億元以上縣域產業199個、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4個、農業龍頭企業99個、產業強鎮64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186個,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達到60個。著力打造優質糧油、規模畜禽、特色水產、綠色果蔬等省重點產業鏈,優質稻米被認定為全國農業全產業鏈重點鏈。鄉村休閑旅游農業、農產品網絡營銷等新業態以10%以上年均增速發展,2021年分別達902億元、1065億元。
“實現農業產業化是建設農業現代化、推動鄉村振興、加快農民富裕步伐的重要支撐。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前提。只有產業的興起和興旺,才能讓農民就近增收致富,讓鄉村留得住人并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奔幷f。
必須著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位于江蘇省泗陽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華綠生物,是一家致力于食用菌工廠化栽培的農業產業化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在這里,金針菇、蟹味菇、白玉菇、灰樹花、鹿茸菇、蟲草花等菌品,已經實現了智能化生產,日產能超過千噸。
對于農民而言,科技創新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收入的提高。華綠生物負責人介紹說,企業利用木屑、果枝等農作物肥料作為食用菌培養基質,年收購當地生產原料15萬噸,帶動農業綜合利用超過15萬畝,拉動1.5萬戶農民戶均增收約2000元;企業用工1300余人,月均工資4000元以上。
淮安全鏈條提升鄉村產業,優化優勢農產品生產布局,特色農業機械化率提升至60.62%;宿遷深入落實科技強農戰略,重點實施現代種業振興行動、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推進行動、數字農業建設行動、農業科技創新推廣行動;揚州堅持用工業化思維推動農業園區“二次創業”,加快集聚多元市場主體、現代科技、高端人才、社會資本等各類要素;南京加快推進農業科創賦能,設施農業占比近30%,農業機械化水平達91.5%……檢查組檢查的4個城市,都將著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放在重要位置。
吉炳軒指出,推動鄉村振興,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要著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村生產力有更大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建設的內容有很多,其中,必須優先推進農田水利現代化建設、農業機械現代化建設和農業科技現代化建設。
“江蘇水資源豐富,是農業機械生產、科技力量很強的大省,又是土地平坦、最適宜農業機械化耕作、科技化栽培的省份,應當在農業的現代水利化、現代機械化、現代科技化方面走在前列,為全國提供示范和創造經驗?!奔幷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