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號 手機版| 站內搜索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

“高鐵掌摑”事件輿情研究

2023-07-19 16:53:42 來源:法治網輿情中心
分享:
-標準+

編者按

5月2日,一女子曝光其因在高鐵上制止“熊孩子”被掌摑,引起網民憤慨,后再曝光鐵路警方認定“互毆”被罰款的行政處罰決定,引發巨大爭議,輿情持續發酵,直至成都鐵路公安發布詳細通報和事發視頻,還原事件真相,輿情才趨于緩和。法治網輿情中心通過梳理事件發酵過程,總結輿情發酵原因及官方應對得失,為政法機關更好應對輿情提供參考借鑒。

輿情事件

1. 女子曝高鐵上制止“熊孩子”被掌摑獲輿論同情

5月2日,女子王某某在微博發布視頻稱,當天其乘坐C6276次列車,途中被后座“熊孩子”多次踢椅背,其嘗試制止遭對方家長辱罵掌摑,自己也予以反擊。據視頻顯示,高鐵車廂內,兩名女子站在座位上面對鏡頭爭論,一位操東北口音的男子怒斥帶小孩的家長,獲得同車乘客鼓掌支持。5月3日,極目新聞、封面新聞等援引知情人的話稱,當時確為小孩家長先動手打人,被打者王某某已報警,目前成都鐵路公安處江油車站派出所已介入調查。該事件經媒體報道后,關注熱度有所上升,話題“#熱心大哥高鐵上怒斥熊孩子家長獲喝#”以1.6億閱讀量登上微博熱搜,輿論“一邊倒”地批評涉事家長監護失職,認為“熊孩子”不守規矩就該被“修理”。恰逢正值“五一”假期返程高峰,出行相關的話題登上熱搜榜。部分網民在“#高鐵上最好不要和鄰座套近乎#”話題下,吐槽長途出行中最反感“小孩吵鬧家長不管”,稱“深受其害但無能為力”。

2.“高鐵掌摑”事件被認定為互毆引爭議

5月7日,王某某發布視頻稱,已對該行政處罰提起行政復議。另據其此前發布視頻稱,自己向警方提供了手機上的視頻作為證據,明確表示“不接受和解,不需要賠償”,但鐵路公安以“互相動手毆打對方”為由分別行政處罰王某某200元、小孩家長楊某某500元。該網民還曝光了成都鐵路公安局成都公安處發布的《行政處罰決定書》。警方處理結果經過網絡媒體轉發后,瞬間引發輿論“炸鍋”。微博話題“#高鐵上被掌摑女孩堅決不和解#”“#高鐵被掌摑女子將提起行政復議#”相繼登上熱搜,在榜時長達23小時,閱讀量超9.5億?!癅新浪新聞”發起投票“你認為被掌摑女孩行為算互毆嗎”,其中21.4萬網民認為“不算”,占比超九成。面對輿論壓力,江油車站派出所工作人員回應媒體稱,雙方均受罰有法律依據。

隨著網民質疑升級,媒體和法律人士加入討論行列。針對網民關注的“互毆到底該如何認定”“如何區分正當防衛與互毆”等法律問題,進行釋法解讀。極目新聞還發文呼吁,此事至少有4個疑問待厘清,即為什么一還手就成了互毆、各打“五十大板”是否在和稀泥、怎樣避免有理變無理、處罰該如何符合公眾對公平正義的認知。多數網民力挺王某某,不滿警方“和稀泥”,發出“挨了打不能還手”“法律保護的到底是什么”等疑問。5月8日,輿情熱度觸頂。

3. 成都警方公布案件詳情和現場視頻促輿情降溫

面對網絡質疑,5月10日,成都鐵路公安處官方微博“@成都鐵警在線”發布警情通報稱,根據調查情況,認定楊某某用手背擊打王某某面部屬毆打他人的違法行為;王某某遭到擊打后用手掌擊打楊某某面部,在列車工作人員和旅客勸阻后,再次用手掌擊打楊某某面部屬毆打他人的違法行為。警方據此認為雙方均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并處以不同金額的罰款。隨后,四川廣播電視臺“@四川觀察”、封面新聞公布現場視頻,涉及列車車廂監控、列車長巡檢記錄儀、當事雙方手機所拍視頻等多個角度,直觀地呈現雙方發生爭執繼而爆發肢體沖突的過程。網絡討論熱度再次攀升,微博上形成“#高鐵掌摑事件雙方曾多次對罵#”“#高鐵被打女子2次打人被認定違法#”“#王某某被打后兩次掌摑楊某某#”等多個話題,不少網民一改之前支持王某某的立場。但部分網民仍從情感角度出發,質疑官方對視頻進行二次剪輯,認為警方苛求被打者還擊的間隔時間有失公平。

主流輿論則高度認可成都鐵路公安的詳細通報,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新京報》、《北京青年報》等媒體評論文章稱,通報還原了“高鐵掌摑”事件細節,公眾疑惑也就解開了,這對捍衛公平正義有重要意義,是一堂生動的普法課。律師等專業人士也認為,王某某第二次掌擊對方時,加害行為已停止,不具備防衛的現實基礎,涉嫌違法。網絡輿情于警方回應次日再度觸頂,隨后迅速降溫。截至5月18日12時,與此事相關的網絡信息47.2萬余條,微博話題閱讀量累計超24.6億。

輿情解析

該事件發生于公共場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當事人一面之詞讓事件貼上“熊孩子”“正當防衛”“互毆”等輿情標簽,一些自媒體者趁機“添油加醋”,讓“小沖突”發酵為“大事件”。

1. 當事女子率先發聲造成網民認知偏差

此次事件中,根據網傳視頻和當事女子王某某描述,前排女子一人面對對方多人、制止“熊孩子”侵擾而被扇耳光的經歷,與“苦熊孩子久矣”的網民產生情感共鳴,使得絕大多數網民基于樸素正義感,做出了“蠻橫家長”縱容“熊孩子”錯上加錯的主觀判斷。事發后,王某某多次先于官方發聲,披露調解經過和處理結果,包括其連續被傳喚兩次、總共問話超10小時、堅持不和解最終被處罰等細節,向網民勾勒出“還手就被認定為互毆”“執法欺負老實人”的畫面,增加了網民的不安情緒和義憤心理。于是網民紛紛發聲,為被打女子“打抱不平”,并將攻擊矛頭對準執法機關的“和稀泥”行為,最終導致爭議不斷擴大。

2. 自媒體“帶節奏”增加輿論壓力

在網絡熱點事件中,偏激情緒的病毒式傳播離不開一些網絡大V和自媒體引戰挑事,推動輿論走向極端化。此事中,王某某表明“堅持不和解”的態度后,“@司馬3忌”“@周蓬安”等網絡大V第一時間旗幟鮮明地肯定女子“用自我懲處換取應得公平”的“愛憎分明”之舉,調動網民對公安機關的對立情緒。部分自媒體深挖涉事人員的身份,成為謠言的“二傳手”,如傳播楊某某系“江油中學教師,其丈夫是當地人社局干部”等謠言,并稱其丈夫擔心留下案底影響日后升遷,和解金額從五千漲到五萬。一些自媒體嫁接發布“標題黨”文章,帶偏輿論風向。此外,“東北大哥”開直播回應事發經過,一度得到眾多網民點贊,個人賬號幾天內漲粉近4萬。隨著成都鐵路警方做出正式通報,“東北大哥”被質疑拉偏架并遭到網暴后,更改抖音用戶名稱,解散粉絲群,并稱“以后遇到類似事情不想再管”。封面新聞順勢發起“出行遇吵架,你會勸阻嗎”的網絡投票,數據顯示,超七成網民選擇“不會”。由此可見,不良自媒體攪動輿論場秩序的后果不止于個案,還有可能削弱公民維護正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消解網民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

3. 情節認定的專業性容易衍生爭議

此事最大的爭議是王某某遭掌摑還手是互毆還是正當防衛,因此,對鐵路公安處理結果不滿的網民將關注點擴展到法律問題上,經過部分專業意見的評論推動,網絡爭議出現擴大化。部分網民隨之形成普遍認知,即正當防衛與相互斗毆具有外觀上的相似性,爭執發生的原因和過程也具有復雜性和模糊性特點,辦案機關更傾向于將互相侵害直接認定為互毆,由此導致“互毆的泛化”。網民基于對自身權益的憂慮情緒,追問被打后“自衛”的界限,使得這起小事件的性質認定變得異常重要,成為公共場所糾紛處置的“標志性事件”。根據警方的通報,王某某7秒內反擊兩次,兩次擊打采取同等方式且間隔時間很短,若非公安機關發布“還原到分秒”的事實全貌,法律人士跟進釋法說理,對相關法律條款缺乏了解的普通網民很難作出合乎法律的理性判斷,更何況最初的版本還缺少關鍵情節,引起片面化解讀在所難免。

輿情啟示

面對洶涌輿情,成都鐵路警方發布“精確到秒”的案情通報并公布完整視頻,有效平息爭議。但相對于輿情發酵速度和烈度,官方回應時間上有一定滯后性,為輿情蔓延留下空間。這起小事件最終發酵成全網熱點,付出了巨量的社會情緒和社會資源代價,也給政法機關妥善高效地處理網絡輿情帶來了經驗教訓。

1. 搶先發聲占據輿論主導權

在關乎公共利益的案事件中,自認受害一方的當事人先于發聲,受自身利益和情緒左右,或對客觀事實進行編輯改造,或是模糊對自我不利的關鍵情節,這就導致在信息透露不全面、官方聲音不到位的情況下,這種似真似假的表達框架讓公眾一時無法窺探事件全貌,只能根據碎片化的“一面之詞”作出主觀判斷。在“帶節奏”的誘導下,網民很容易被偏激型情緒裹挾,常常以情緒替代理性、以觀點替代事實,使得輿情發酵初期就掀起帶有明顯傾向性的討論趨勢。這種“后真相時代”的網絡輿情特征給政法輿情的應對引導造成不小挑戰。面對突發輿情,政法機關需樹立敏銳的輿情風險意識,尤其是對于已經引起輿論關注的小案件、小事件、小糾紛,不能掉以輕心,需要在依法辦理的基礎上,第一時間發布通報,盡可能確保公眾首先獲知的是權威信息,壓縮當事人“寫小作文”煽動情緒的空間。

2. 危機回應兼顧內容與時效

該案輿情迅速升溫階段是在王某某曝光行政處罰決定書并表示“不接受和解”后,面對輿論質疑,負責調查的派出所工作人員雖及時作出回應,但此番表態層級較低,形式不夠正式,內容更是缺乏對事實和法律依據的呈現,這一信息很快淹沒在海量討論中,難以起到引導效果。部分自媒體者又趁機以夸張標題、煽動詞匯刺激質疑聲音不斷擴大,少數理性聲音受到壓制,輿論陷入“沉默的螺旋”。此后,成都鐵路警方依據現場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陳述等證據材料,查明案件事實,以精確到秒的時間線完善因果鏈條,起到廓清疑惑的作用,助力話題熱度降溫。辦案部門若能更早展示如此精確的“全景圖”,或能避免一起小糾紛演變為一場耗費巨大公共資源的社會事件。由此可見,面對瞬息萬變的網絡輿情形勢,政法機關需精準研判輿情發酵升級的關鍵節點,及時捕捉到輿論風向,用全面調查和翔實結論破除猜疑與想象,維護自身公信力。

3. 以案普法涵養法治共識

成都鐵路警方發布通報后,網民由之前幾乎“一邊倒”質疑到普遍表示接受??梢?,在詳實證據面前,情與法的沖突并非不可調和。目前,當事人一方已提起行政復議,少量網民仍對警方處罰抱有不滿,后續進展或引來新一波關注和討論。有關部門需以鮮活個案進行針對性釋法,解疑釋惑,幫助公眾走出“還手即互毆”的認知誤區。同時,“法不責眾”的心態導致一些網民發表言論時無所顧忌,對他人進行毫無依據的道德評判和人身攻擊,造成輿論失序。執法部門也需加強普法工作,指引公眾合法合規地處理沖突和糾紛,理性圍觀熱點事件,以免網絡空間淪為戾氣和暴力的宣泄池。

閱讀全文可訂閱

《政法輿情》電子產品

詳情咨詢:010-84772595

來源:法治網輿情中心

編輯:彭曉月

新媒體編輯:李靜

編輯:金永梅



中文字幕av无码无卡免费